
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王思源)近日,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主办的商务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等3个国家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领域的26名官员、学者和企业代表来华参加培训。 “所见即所得。来中国之前,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媒体和报道。但这一次,我们亲眼所见、感受到的中国比我们想象的更令人惊讶、更有活力。这是许多学员在培训班开始时的共同感受。短短7天的时间从北京到唐山,从国家气象运行中心到气象站,从高新技术企业到历史文化街区,学员们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幅立体、真实、有韧性的中国画卷缓缓展现在他们眼前。培训班开班合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供图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亚正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挑战,例如冰川退缩和经常出现的恶劣天气。学员们表示,他们带着这些实际问题来到中国,渴望在中国找到答案。 “中国在推动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投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中亚地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迪穆罗德·苏尤诺夫先生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在交流期间毕业。在北京,学员们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了解中国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国家战略。中国专家分享的“妈祖”国家预警方案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给实践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体系,更体现了国家管理的智慧和温暖。在经历过特大地震的河北唐山,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涅槃重生”的奇迹。当看到昔日的煤矿区变身为南湖公园,碧波荡漾的“城市绿肺”时,不少学生纷纷表示赞叹,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生态修复的力量。在开滦煤矿博物馆,百年矿业城市向绿色环保转变的决心与实践ow Carbon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追求的现代化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一条着眼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开滦煤矿博物馆合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供图 中国的科技实力给学员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气候变化的速度超过了我们传统机构的反应速度。解决方案在于加速。”迪尔穆罗德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学员的心声。而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中国速度”背后蕴含的科技硬实力。在中国气象局,风云气象卫星云图实时变化并准确推演预报模型电子大屏幕上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科幻场景中。在中国华云集团,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气象探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b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供图 “我国目前有134个气象观测站,但技术升级是我们的迫切需求。”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Rinat Belimkulov先生坦言。学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了解了可以借鉴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还看到了未来合作的广阔空间。中国专家淡然的态度让他们对提高国家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借助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可以更好地保护各国人民。中国的开放和友谊是学生们最重要的收获。对于同学们来说,这次旅程不仅是一次知识之旅,更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友谊之旅。从开幕式上中方代表热情洋溢的“培育合作种子”,到每堂课后患者对专家提问的解答;从文化课老师教大家如何剪出不可思议的“窗花”,到旅游课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们时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真诚、热情和善良。教“福”字纸的网站。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供图不要忘记,在交流座谈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各自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碰撞出思想火花;他们也不会忘记,在唐山河头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唐山河头老街。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供图。正如迪穆罗德·苏尤诺夫先生最后所说:“本次培训班有效、富有成果,中国经验值得广泛推广,希望未来合作深入人心。” “组合。”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带回的不仅是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理念技术,更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深厚的友谊。与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陈金阳、陈思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