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洗马镇用“党建红”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方艾 徐波)金秋时节,行走在浠水县西马镇的乡村田野,看到工业基地生机勃勃,村道干净宽敞,文化广场欢声笑语,一切都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片热土的美丽蜕变,源于西马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构筑坚强的组织堡垒,集聚人才齐心协力,培育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筑牢堡垒,引领强基 西马镇始终把建设和加强基层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打造引领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杨角桥村,新装修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为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立场。不仅有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还有乡村振兴大讲堂、农家书屋。中心投入使用后,共举办群众事务120余起,举办技术培训班6期,真正成为“党员群众之家”。 针对部分村级组织薄弱、无组织的问题,西马镇实施“顶级鹅培育”工程,选派8名富裕专家、海归大学生加入村“两委”队伍。同时,建立了“1+1”帮扶指导机制,由镇镇委成员结对指导,指导新任村干部快速提升履职能力。 西马镇党委开展“年轻干部进基层”活动,选拔镇政府剩余年轻干部到基层服务强化支部队伍建设。例如,万当铺村在短短六个月内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建道路2.3公里,整治湖泊4个,发展数字通信专业合作,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极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汇聚人才、吸引智慧,本土人才增添活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西马镇创新实施“本土人才振兴计划”,建立本土人才库,包括培养专家、技能工人、青年企业家126人,进行分类培养、精准扶持。 小金山村的年轻人周卫华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积极投资农业产业发展。如今,他的农场已为周边30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农民年产值超过200万元。 西马镇还注重发挥老党员的“帮助引导”作用。在七阳村,51岁的党员夏双全主动担任村环卫员,带领村民改善人居环境。他的创新机制和“党包员片、农户包节”的清洁机制在全镇推广,让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万当铺村建成首个“海归乡村振兴示范村”。灵活引进农业、规划、文化旅游等领域专家12名,举办技术指导30余场,解决产业发展难题20余个,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产业融合,特色发展,提升品质合理性和效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西马镇将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文化、旅游联动,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到七里冲村,百合花的清香扑面而来,村民们忙着挑选。村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亩百合产值可达1.2万元,是传统农作物的5倍多。通过百合产业的发展,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5万元,农民人均家庭收入增加8000元。 龙凤山村依托“龙凤山道茶”品牌优势和“晚清道台张开镇”文化底蕴。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打造了新的T打造茶坊、建设张凯文化园、建设休闲垂钓基地、开发农家乐,形成“选茶+休闲+体验”的产业链。去年,该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西马镇优化产业布局,围绕鄂东最大商业综合体“果多多”超市销售特色,项目资金、引进企业、建设大棚农认知产品、噪音节能产品加工认知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配送物流、电商直播等,建立了农民负责种好菜的乡村致富产业新格局。粮食、作坊负责“选料”、工业园区专门“企业”市场”。 去年,通过“电商销售+社区团购”实现销售额达1.5亿元。今年,产业园与兴盛优选平台合作,将洗马的味道24小时直接带到北京、上海、广州的餐桌上。 良好的团队管理,公众参与创造新趋势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西马镇积极探索集团化管理新路径,以加加瑙村为试点,将管理重心下移,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新格局。 广格拉岙村创新推出“院务会”制度。一个由老党员、村代表、镇里的人才组成的议事小组。定期在村民家中召开会议,讨论环境改善、道路维护、邻里纠纷等事项,形成“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组”的管理模式。今年以来,该村通过会议收集建议4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20余个。 村里还实行“积分制”管理,计算勒索村民参加环境清洁、公益活动、文明选择等活动给予积分,积分可以换取村里日常所需的爱心。村民刘大姐说:“现在大家都站起来打扫屋前屋后,参加集体劳动,村里的气氛变好了,邻里关系也变好了。”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广格拉岙村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变。村民们已经成为发挥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营造“人人治理、人人参与”的高效环境。这一模式已在西马镇多个村推广,有效提高了当地人的管理效率。 西马镇党委书记郭晓峰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加强党的建设的领导,深化“养鹅”和“产业升级”工程,更加有力地把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让西马镇农业更强、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